佛跳牆1.jpg

"老師:「某同學,你不是吃素嗎?」
 某同學:「對阿。」
 老師:「那今天做這甕佛跳牆怎麼辦?」
 某同學:「遇到好料的,可以跟佛祖請假一下呀...XD」"   香料譯述家 2016.1.31


[佛跳牆的典故]
對於佛跳牆有許多種說法,但據歷史考察結果比較接近史實的說法則出自於明太監劉若愚在
《酌中志》的撰文提及明神宗最喜歡用蛤蜊、海參、鮑魚、魚翅、雞、豬蹄筋共燴一處,稱
之為「三事」是最初佛跳牆的雛形。一日福州官錢局在家宴客,其妻為浙江人,把雞鴨海味
放入紹興酒罈中再小火煨製成餚,吃後大為驚人,長官回到衙門吩咐家廚鄭春發依樣畫葫蘆
,並加入其他的材料,流傳至今。

[聚春園的佛跳牆]
鄭春發創立了聚春園,其中最招牌的料理就是佛跳牆,最初這道菜名為罈燒八寶,後來改為
福雙全,一日許多文人雅士來店裡品嚐,提議將此菜稱為佛跳牆,鄭春發也欣然接受。
早期的佛跳牆,主料多達18-20種,種類南轅北撤,也有羊肘子、豬蹄尖,過去煨製佛跳牆,
食材須分批加入,再注入高湯,悶煮三小時,直到汁醇味濃,真材實料的佛跳牆要價不斐,
與其買坊間便宜的,倒不如扎扎實實作一次好味道的佛跳牆。

[佛跳牆吃門道]
佛跳牆源自福建,陰錯陽差注入浙江元素(以甕蒸煮)聞名遐邇之後,發揚至海外華人社群中,
實際上佛跳牆分清湯與紅燒兩大派,前者以粵菜支派為最,後者以臺灣手法見稱,所謂清湯
與紅燒的分別在於著重高湯基底與用料差異,清湯者多以老母雞、金華火腿及瘦肉溫火熬上
八小時,至到清澈為止,內容物有魚膘、鮑魚、魚翅等高級食材且都以乾貨發脹,紅燒佛跳
牆烹作方式為台灣獨有的創作食法,為壓低成本,改以罐頭替代,另注入台式食材諸如:
芋頭、排骨酥等。

*特別介紹:魚鰾
甚麼是魚鰾?簡單的說就是魚的呼吸輔助系統俗稱花膠或魚膠,它具有高度的膠原蛋白以及
鋅、鈣、鎂、胺基酸等,是美膚聖品,適合準備懷孕的、正在懷孕的、坐月子的媽媽、手術
復原中的人、容易疲勞的人及老年人,本草綱目對其十分推崇。
品質好的魚鰾有六要,一厚實、二顏色深、三魚類品種、四乾燥程度、五公母選擇、六氣味
年份,上乘的魚鰾足以買一間別墅。

今日上課偏粵式佛跳牆,使用食材 :
[乾貨] 鮑魚、干貝、烏參、雪蛤、魚鰾、魚翅、栗子、野生海竹笙、豬腳筋、花菇
[新鮮品] 鹿谷冬筍、白果、豬肚、鵪鶉蛋、小排骨(醃五香/胡椒/醬油)、蔥薑蒜
[高湯底料] 老母雞、帶骨金華火腿、豬瘦肉、辛香料等熬製8小時
[調味] 紹興酒

上課實錄:
2.jpg
(圖:左上為雪蛤、右上為魚鰾,下方有鮑魚、烏參、栗子等,已發脹)

4.jpg
()

3.jpg
(圖:左上為冬筍、中間為野生海竹笙)

1.jpg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香料譯述家 的頭像
香料譯述家

辛香料研究院

香料譯述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